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制服装备
这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制服装备。从2021年12月起,来自世界各地的三万多名工作人员、技术官员、志愿者,会陆续穿着这一系列服装,穿梭于赛场内外的每个角落。
△贺阳
贺阳,是这个系列制服的主设计师。这不是她第一次参与到与奥运会相关的设计工作。14年前,李宁就是穿着她设计的服装,在万众瞩目下,点燃了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火炬。
△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开幕式,李宁
贺阳:2008年我参与了奥运会服装的设计,当时北京奥组委说“世界给我十六天,我给世界五千年”,其实就是要把中国传统的东西表达出来。
每一届奥运会的制服,都会引起很多人的关注。人们喜欢评头论足,哪里好看,哪里不好看。冬奥会制服除了众口难调的审美,还得兼具中国元素。由于是在冬天举办,更是功能复杂。在这三宗难题的重压下,这一个系列历经一轮又一轮的选拔赛,最终从一万个设计方案中被挑选出来。这万里挑一的桂冠,为什么又一次被贺阳取得?
贺阳:做衣服比别的项目还要难搞一点,因为谁都有发言权,谁都可以给你提意见。如果是设计一个标志或火炬,可能很多人也看不出它到底是好还是不好。但设计一件衣服,他一会儿说花了,一会儿说素了,这不行那不行,各种提意见。
摆在贺阳面前的难题,是众口难调。这套制服要适应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审美,不同肤色、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各种身材的人。贺阳需要听取来自各方的修改意见,比如国际奥委会,北京冬奥组委,还有同行、志愿者们,甚至是需要控制成本的生产厂家,她都要考虑。
田川:修改过程太痛苦了,您还记得来来回回改了多少次吗?贺阳:只要有时间就得改,老让你改,当时觉得太痛苦了。你觉得这个设计已经不错了,还让你搞来搞去谁会愿意啊,所以很多人受不了就退出了。我们能够坚持下来是因为我觉得,毕竟衣服是人家要穿的,如果他提出一个意见,你应该听一下。
轻便,保暖,容易识别,各种要求体现在一套服装上面,贺阳和她的同伴们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周全,这些都是限制。奥运会的制服设计不是开放式作文,而是一篇命题作文。如何用设计元素,展现今日中国。
△2022北京冬奥技术官员制服
从2008年到2022年,已经过去整整14年。世界变化很大,中国的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变化更大。对于贺阳来说,她对服饰的理解,也大不相同了。如果奥运会是一个舞台,贺阳要在这个舞台展现什么,就必须要回答一个关键的问题,到底什么是中国的风格?
贺阳在湘西长大,她的童年记忆是一幅水墨画:有落日、碧水、青山……由于父母在剧团工作,贺阳的美术启蒙,来自剧团里的舞美老师。在那里,她开始学做衣服,帮剧团里做演出服。直到后来考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前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来到北京。2022年冬奥会制服的基础颜色,贺阳大胆选取了中国水墨画的墨色,也就是不同层次的黑色。为此,她一度面对争议。
田川:在制服制作的过程中,有没有修改意见您听到后觉得是不可以接受的?贺阳:肯定有,比如有说颜色太黑了不好,太灰了不好,让我用艳一点的颜色。我不会完全拒绝,我要先去试一下。如果试完觉得好,我肯定会听取意见,如果并没有觉得比以前好,我就会坚持之前的选择。我想着反正2008年都被选上一次了,这次选不选其实也无所谓,我觉得怎么好就坚持一下。
2008年,贺阳成为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这间博物馆里,收藏了上万件民族服饰。在过去的十多年间,她带着学生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山林、村庄、城镇、庙堂,中国人对颜色的取用,她有着自己的见解。效法自然,取道祖先,并不仅在服装颜色的选取上。对于图形元素的设计,构图,贺阳把服装当成了一张宣纸,着意使用了中国的笔墨技法。留白,闲笔,非对称构图,随处可见。
△《富春山居图》黄公望
贺阳:中国的绘画跟国外的绘画是有差异的,比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他用很少的笔墨表现出特别丰富的感觉。笔墨特别淡雅,好像没几笔,但你通过他的留白、虚实变化,特别是没画的地方,会派生出很多想象。你会感觉哪个地方有云,水从哪里流过来……
△冬奥制服设计核心图形
贺阳:这是我们冬奥制服设计的核心图形,叫赛区山形。很多设计师刚看到图形的时候觉得挺头疼的,把它们用在衣服上,还真不知道要怎么用。
核心图形的设计灵感来源之一,是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如何找到这幅山形图和这套制服的关系?这个图形在讲述中国人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贺阳做了很多尝试。
△《千里江山图》王希孟
贺阳:看到核心图形后我就想到了国画。国画不都是黑白的么,我说能不能试着把核心图形的颜色变成灰色的。变了一下后我发现还挺好的,马上就有冰雪、冰山的感觉了。它比纯红显得更有中国式的优雅,低调含蓄,更像古画。
△变色后的冬奥制服设计核心图形
田川:您把样图交给国际奥委会后,他们给了您什么意见回馈?贺阳:我问国际奥委会的专家觉得我们做的方案怎么样,是不是不太有中国特色?他说非常有中国特色,你看它多像一幅古画。其实我们没觉得它跟中国画有特别多的联系,但可能因为跟国外作的山水真的不太一样,从这点上,他看到了中国人“寄情山水”的情怀。
在尚未承担此次北京冬奥会制服设计任务之前,即便是贺阳自己,也从未想到之前的采风经历,会为今天的制服设计带来灵感。
贺阳:有的民族的裙子上有打褶,你到当地去看,那个裙子走起路来特别漂亮。她们从山坡上跑下来的时候,裙子一晃一晃感觉很有弹性,很性感,很女性,同时又很俏皮,特别有味道。确实能够把女性的特征发挥到极致,我一个女的看她们都要看半天。如果女生结婚了,她们就要在裙边加一道黑边。年纪大了,衣服就不能穿得太花,要素一点。这些都跟礼有关系,礼就是有秩序。你看到她的裙边有黑边,那就别去追求了。如果穿的比较素,说明她是老人,你要尊敬她。这样社会的秩序就会变得很稳定。
△带打褶的民族服饰
在赛场的制服设计上,同样有凸显秩序的需要。在区分工作人员、志愿者和技术官员这三种不同角色时,贺阳在颜色上取法了少数民族的长辈服饰中常用的灰色,素色。
贺阳:技术官员制服的颜色最后用了灰色,之前做的很多方案都是用的最鲜艳的红色和蓝色。当时奥组委提的一个要求是,不要用大面积红色或蓝色。因为跑道上的旗门都是鲜艳的纯色,红色、蓝色比较多。技术官员经常要去赛道做维护,如果他们的衣服跟旗门颜色一样,运动员可能会以为那里没人,结果就冲着人过去了,或者运动员会把技术官员当成旗门走错地方。虽然现在的制服上还是能看到一点红,但大面积的颜色改用的深灰色。我们还有一款黑色的制服,最后深灰色制服做完比黑的还好看,因为它更柔一点。现在很多人都想要这件灰色制服,但因为技术官员相对少一点,所以做的量是最少的,现在它变成紧俏的东西了。我自己是觉得这件衣服更加有中国的味道,因为比较含蓄。
△2022北京冬奥技术官员制服样图
贺阳:不管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好的设计都是一样的标准,就是简单一点。众口难调,那就用最少的元素表达最丰富的概念。多向自然学习,自然界里的东西都不是人创造的,多跟它学肯定可以。还有就是跟祖先学习,他们不做徒劳的事情,因为资源有限。自然也一样,不做徒劳的事情。它展现的每一个东西,每一片树叶,都有它的功能。
作为一名设计师,别老想搞个一鸣惊人
冬奥会和夏季奥运会最大的区别,是气候。与风和日丽,气候宜人的盛夏相比,北京的冬天,大部分情况气温都在零度左右徘徊。风,也是吹得恣意任性,看上去没有那么随和可人。对于需要在这样的天气状况下工作的人来说,需要一套什么样的衣服去适应环境,是一个设计师需要考量的难题。去年冬天最冷的时候,贺阳和她的设计团队前往延庆赛区考察。在那里,气温最低可达到零下30多度,风力7到9级。
贺阳:北京有风还干,一刮风可能就比别的地方冷。很多国家虽然有雪,但它的气候是下面很温暖,山上有雪的地方稍微冷一点,整体不会有我们这儿这么冷。所以我们面对的保暖挑战更大。非常冷的极端天气,运动项目可能不会举行,但是工作人员还是要工作的。尤其是很多保障部门都要在夜间或者凌晨出去工作,比如外面设施的维护、食品保障。所以我们要确保他们在极端环境下,能够一直工作。所以衣服保暖变得非常重要。但是保暖的同时也不能太重,太重了他们就没法活动,没法很好的工作。所以轻和保暖,是制服功能里特别重要的部分。
天气越冷,衣服就要厚,随之而来在轻便、美观上就要打折扣。但技术官员,比如裁判的工作制服,强调的不仅是以上三点,对实用又有特殊的需求。贺阳需要平衡其中的关系。
△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制服样图
冬奥会开幕了,为了这套制服的设计,贺阳前后忙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这些都是可以被计算的时间。但人们不知道的是,为了这样一次设计,贺阳需要的是无论面对如何复杂的设计要求,无论面对千万人的品评质疑,都不能动摇的心。
贺阳:有时候我觉得这辈子也没什么特别重要的事,为奥运设计制服,应该算是重要的事情了。田川:那如果再有机会,您还要做吗?贺阳:我可能不太想做了。我自己平常做东西都是做一些简单省事儿的,不想搞太费劲的,觉得太难就选择放弃,不弄了。田川:但是给奥运会做服装可不是个省事儿和容易的事儿。贺阳:但其实每次做完以后别人都会说这多简单啊,他觉得这事儿特别简单,不就是把图案放上去么。其实做的过程是很复杂的,但一般人体会不到。我觉得所有的难里,如果是技术层面的,都能解决。现在科技的发展对实现制服的要求,也不到上天下地那么难,是可以做到的。2008年和2022年的奥运会,其实都遇到了服装图样怎样摆放的问题。因为要穿着的人群太多了,男女老少,不同国家什么人都有,要让每个人穿着都好看,不能太复杂,同时又要表达出举办国的文化特征。不然和别人都一样,看不出什么特别,肯定吸引力也少。这次我特别明确就是让设计更加单纯,不要搞太多东西。有时候设计师老想搞个一鸣惊人,或表现你的想法有多么特别,反而不太容易做好。对于设计来说,就是要满足更多人的需求,我觉得设计师得谦卑下来,让设计更加平和,同时还有特点,有时候大家还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