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我国服装产业的快速发展,整个服装产业集群由广东、浙江、江苏及沿海地带,向安徽、河南、山东、河北转移,这为聊城市提供了一个承接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今年两会期间,市工商联提交《关于扶持发展服装产业促进聊城乡村振兴的建议》提案,提案中指出,聊城市在和安徽、河南、河北等地区竞争中,占据了人力优势和产业优势,如果抓住此机遇,聊城市有望在5年内将江浙粤等发达地区的产业集群优势转移过来,给全市带来百亿级的产值,解决10万人就业。
树立典型龙头企业
带动整个行业转型升级
提案指出,聊城作为发展中城市,农村民工多选择外出打工,他们中的不少人选择浙江、广东等沿海地区,从事服装加工业,积累了宝贵经验。目前,很多民工已回乡,为聊城市服装产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人力基础。
聊城市服装产业依托香江大市场,现已形成以中老年棉服为主的全国生产、销售集散地,在一定程度上打响了聊城品牌。目前,全市服装产业主要以香江服装批发市场的店铺为销售部,生产厂房多集中在东昌府区、茌平、临清、莘县农村地区,民房即厂房,其中,东昌府区候营70余家,沙镇20余家,道口铺35家,朱老庄20余家,堂邑10余家,侯固7家,嘉明工业园10余家,梁水镇20家,八家刘10家,茌平的冯屯、博平、杨屯、贾寨,冠县的闫营、辛集,莘县的朝城、王庄集等地区共计150家。据不完全统计,一年就有1.5亿件棉服从聊城发出。
市工商联认为,聊城的服装产业存在的问题是:散户之间相互制约发展,利润很低;创新研发水平滞后,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加工生产模式单一,没有形成集聚的特色产业化规模效应;尚未成立专业的机构,缺少专业帮扶和引导;没有龙头企业带动提升全市整个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市工商联建议,一是规划设计集聚纺织、服装产业为一体的产业园区,整合全市的纺织服装资源,完善服装设计、生产和销售各个环节,优化产业布局。二是加强服装产业品牌建设。依托暖频道、三和等规模企业,打造全国羽绒服、棉服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集群。三是树立服装产业标杆企业。以聊城市服装商会为平台,以聊城暖频道等服装商会会员企业为龙头,选择聊城市没有产业集群及特色的乡镇,建立服装加工标杆企业。四是利用龙头企业、标杆企业树立一批典型,带动整个行业转型升级。五是重视宣传,扩大传播面,提高影响力。
以园区为核心
带动区域行业破茧重生
近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答复称,在和其他地区竞争中,聊城占据了人力优势和产业优势,抓住此机遇,有望将江浙粤等发达地区的产业集群优势转移过来。
采取的措施有:开展一次聊城市服装行业深度全覆盖拉网式调研。组建专家队伍,成立调研组,深入大小一线企业开展问卷式调研,形成系统详实的调研报告,为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行业远景规划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一手资料,有的放矢制定纺织行业未来发展的大政方针。
推动服装产业园区建设,培育产业集群。目前聊城市在服装细分类目中在全国范围内能够占到类目前列的就是棉服羽绒服,尤其是中老年棉服占据全国市场的半壁江山。推动建设“中国棉羽服装产业园”,丰富园区的全方位功能。以园区为核心,带动区域行业破茧重生,高质量健康快速发展。
实施人才提升工程。针对目前服装行业存在的管理、技术、人才等方面匮乏落后的现状,采取开办学习培训班,对标交流学习等多种形式,整体提升从业人员水平。一方面提升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引进高水平服装设计机构提升聊城服装的档次并培养大量的本土设计人才,铺好品牌发展之路。将品种,品质,品牌的“三品”战略推向纵深发展。
在主流媒体讲好
聊城服装品牌故事
开创“前电后厂”聊城乡村振兴新模式。电是指电商,尤其是农村电商。目前聊城服装产品的销售渠道绝大数还是走“二级批发”模式,利润微薄。组建服装行业电商培训专题学习班,为传统服装企业拓展线上销售渠道,提升产品利润,助力企业良性发展。将实体门店转到线上,培育网红的自媒体新模式,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
着力发展“总部+卫星工厂”的服装制造模式。在服装园区设立总部,建设中心智能工厂,同时在聊城市各县(市、区)乡镇建设卫星工厂产业链。充分利用各地闲置厂房,吸纳村镇剩余闲置劳动力就近就业,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
强化聊城市纺织服装产业联盟和聊城市服装商会的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联盟的作用,形成 “政府——行业服务平台——企业”的良性互动机制。在惠企政策宣讲、企业精准服务、产学研对接、产业发展服务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讲好聊城服装品牌故事。一方面优化发展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引导企业规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对服装产业的宣传,在主流媒体以及新媒体上进行经常性宣传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