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江西省委省政府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从顶层对产业链链长制工作进行了谋篇布局,作出了系列安排部署,今年产业链链长制工作已全面展开,并取得阶段性重要进展,为今年以来江西省经济实现强劲反弹、提档进位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全省纺织服装产业链还存在很大改进空间,为推动链长制工作向纵深加速推进、取得新的更大成效,本人特提出以下问题分析和深度落实建议。
一、当前全省纺织服装产业链存在问题
(一)纺织服装产业链长制尚未完全落实到位。一是县市区政府履行主体责任不到位。总体看,除于都县、共青城、万年县等县市外,其他县区政府对纺织服装产业链长制工作重视不够,权限不高,多为挂名兼职,导致相关责任人和政策落实不到位。二是统筹协调力度不够。多数县区未实质上成立产业链办公室并由工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兼管。三是链长制领导班子配备不全。大多数链长办公室未挂牌、未设立办公室,人员未正式任命,岗位职责未固定,个别县区只有工信局副局长一人。四是办公体制未理顺。有关纺织服装项目还要政府党委层层上报,权限赋予不足,业务衔接不畅,不能快速高效开展工作。
(二)纺织服装产业首位产业和主导产业实际落实难。就当前而言,一些地区产业链的规划与土地利用、城镇建设等规划衔接不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资金、土地指标等限制,实施进程不太理想,特别是银行对纺织企业限制贷款成为潜规则。
(三)纺织服装产业链对规划的刚性约束执行的不够到位。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资金、土地指标等限制,实施进程不太理想,如于都县存在园区扩容扩建问题和服装学院办学层次低招生限制、学历认证等问题。有的地方规划和政策受主要领导变动而不断调整,随意性大,缺乏刚性约束。在用地方面,有的园区拍出地块占据有利位置,项目却迟迟落不了地。于都通过人大表决立法的形式,确保首位产业和政策制度一张蓝图绘到底,值得肯定和推广。
(四)省内纺织服装集群对接少,产业链上下游缺少衔接。受地区管辖等众多因素影响,省内各地一直缺少对接,产业链上下游基本未衔接,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缺少交流展示协作互通的平台和机制,如于都品牌服装、共青城羽绒服装与赛得利、昌硕、恩达等纺织材料之间,地方政府、园区、企业与高校等研究机构之间,标准检测机构与相关企业之间都缺少紧密联系,品牌、订单、资源、信息沟通等不够畅通。
(五)纺织服装集群人才短缺,创新能力不强。各集群基地不论是管理型人才、技术人才还是营销人才都普遍缺乏,招不来留不住成了困扰企业创新发展的瓶颈。由此导致管理水平不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竟争力很难得到提升。江西服装学院等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大部分外流东南沿海,本省难以受惠,难以人力资源红利。
于都县通过智能化改造,时尚转型升级,电子商务、品牌营销等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进入工厂车间,值得全省学习借鉴。
(六)连续一年多的疫情冲击造成外贸和小微企业经营困难。连续一年多的新冠病毒,对我省纺织服装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企业经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次疫情战中,以外贸为主体的单一型产业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众多纺织服装企业都是从事贴牌代工,疫情以外贸为主的纺织服装企业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三分之一以上企业业务营业额减少30~50%,来料加工为主体,短板更明显。对于资金雄厚的龙头企业而言,是业务、生产上的锐减,对一部分小微企业来说,则是生死存亡。
(七)纺织服装集群人才短缺,创新能力不强。各集群基地不论是管理型人才、技术人才还是营销人才都普遍缺乏,招不来留不住成了困扰企业创新发展的瓶颈。
(八)纺织服装行业融资难银行限贷的问题严峻。90%的纺织企业在发展中最大瓶颈是资金紧张,最大的困难是缺钱,尤其是占比99%的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大,约80%的服装企业在银行贷不到款,他们面临着资金使用成本昂贵、资金链断裂风险增大等问题。银行系统对纺织行业融资政策连续收紧,已形成扼喉的潜规则,造成企业融资日趋困难,严重限制了行业企业资金周转和回笼力度。对小微纺织企业基本是一毛不拔。由于从银行贷款艰难,很多企业不得不把民间融资作为一项重要渠道。但由于民间融资行为不规范,贷款成本连年攀升,企业负担重重,利润被进一步挤压,甚至是利润不抵贷款利息。部分纺织企业资金链断裂,进而导致企业倒闭或者完全停产的现象十分普遍。
(九)科技、时尚、绿色产业,任重道远。我省传统纺织服装产业向科技、绿色、时尚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不均衡,特色优势不明显,高端制造、品牌建设、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集群化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科技、时尚、绿色”的社会认知不强,转变社会层面对行业价值与贡献的认知依然需要进一步努力。
二、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纺织服装产业链职责权限的具体落实力度。要继续推动产业链链长制走深走实,一是配备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办事机构。便于统筹协调。建议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程抓、相关处室具体抓的工作机制,抓紧把各项重点工作具体化、项目化、清单化,确保各项工作任务高效推进、尽快完成。二是建立纺织服装产业链联席会议制度。突出问题导向,全力通堵点、连断点、破难点,进一步提高问题办结率和企业获得感。每月或固定时间,由党委、政府、人大、政协主要领导、重点工业园区、企业及有关部门参加,举全市(县区)之力解决行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要纵深推进,畅通产业循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聚焦薄弱环节“补链”,推进协调发展“通链”,构建现代产业“强链”,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相互作用、融合发展、迈向中高端。
(二)尽快出台江西省纺织服装十四五规划。各集群、基地和工业园区、县市区要按照总体规划和产业布局方案开展招商引资,要优化产业布局,构筑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系统,不明确的通过产业链提请政府相关部门研判,避免同质化竞争。扶持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创造产品特色。具体落实金融体系对纺织企业的鼎力支持。
(三)重点支持和发展赛得利等科技、时尚、绿色企业做大做强,并争取集群配套。高品质原料的稳定供应是纺织行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的基础,化学纤维原料高度依赖石油资源存在产业安全隐患。可再生资源,有利于纺织产业的稳定。建议推动生物可降解材料发展和应用,加快培育发展生物基化学纤维制造产业。发展以生物可再生资源替代化石资源的工业原料路线,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和支持,对生物基化学纤维产业给予资金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科技创新,进一步提高生物基化学纤维产业技术水平。
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建设绿色丝绸之路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议继续加大力度推进我省纺织产业绿色转型和绿色制造,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以科技化、时尚化、绿色化“三化融合”为着力点,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工程”为发力点,着力做好补链、延链、强链文章,深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在纺织服装产业上的应用,打造全行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应用场景,营造“高端化、集群化、智能化”的良好产业生态,推动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适度恢复省内棉花和苎麻产业,保障安全供应。建议省里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如增加植棉、植麻补贴等方式鼓励适度恢复省内棉花和苎麻主产区种植面积,分散产业过度集中带来的风险,保障产业安全。
(五)推进企业科技攻关、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议省里在政策研究方面,加大对生产型企业创新研发、数字化转型的支持力度,促进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建议整合科研力量,对相关产业和产品科技攻关,推动产学研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对接、成果评价等工作。强化科技创新补短板,组织好卡脖子技术的攻关。以原创设计和领先技术,从时尚和功能等维度,夯实我省纺织服装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统筹构建全省纺织人才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服务纺织行业数字化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六)打造江西省级展览发布和信息共享系统与核心时尚平台。建议做好江西省级展览展示、信息大数据共享、时尚对外交流的顶层设计与核心平台建设,提振江西品牌和产业自信。强化平台协同效应。由省工信厅协调组织,行业协会具体实施,组织各产业集群和优秀的纺织服装品牌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每年开展展销发布活动。
(七)缓解和支持纺织服装行业融资难银行限贷的问题。纺织服装产业劳动密集,关系出口外贸、民生就业、社会和谐稳定,然而这些企业最辛苦却不赚钱。建议省纺织服装产业链统筹协调,放宽国有银行针对纺织企业面临的不公平融资政策和潜规则,移除玻璃门,尽快改善纺织企业的金融环境,为纺织企业融资提供支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进一步推动相关政策措施落实落地,通过授信、担保、成立基金、投资公司等方式,促进银行更加大胆、更加放心地给纺织企业发放贷款,提升银行业保险业对纺织企业,特别小微企业服务的质效,帮助纺织企业渡过难关,脱离困境。在关键时期为纺织企业稳信心、稳预期、渡难关,注入正能量。
(八)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完善纺织行业平台建设。行业协会联通政府和企业,省内与省外,面对不同的领域,因此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对行业发展进步意义重大。建议支持协会参与产业集群规划、招商引资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产、学、研、市、府深度结合。
(九)尽快推动我省纺织服装产业智能化高端化转型。以科技化、时尚化、绿色化“三化融合”为着力点,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工程”为发力点,着力做好补链、延链、强链文章,深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在纺织服装产业上的应用,打造全行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应用场景,营造“高端化、集群化、智能化”的良好产业生态,推动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
充分利用政、产、学、研、金、服、用等多元主体资源,鼓励企业重点围绕纤维新材料、绿色制造技术、先进纺织品生产技术、智能制造关键装备等领域开展技术研发与创新;加强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建设,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提高品牌的性价比和产品附加值;加大企业技术改造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研发、设计、生产、管理、营销等各个环节,推动纺织服装产业生产制造向智能化、个性化转变,产品供给向品牌化、高端化转变,产业生态向绿色化、时尚化转变,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上重塑优势、再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