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天下

微信扫一扫

扫一扫关注

清朝男性的服装竟然有这么多样,这些服装是怎样形成的?

   2023-04-20 月亮上的邮递员13470
导读

自满族统治阶级入关后,服饰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满装也成为社会的主流服饰。清代宫廷服饰是以满族服饰款式为基础,融入

自满族统治阶级入关后,服饰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满装也成为社会的主流服饰。清代宫廷服饰是以满族服饰款式为基础,

融入汉族等民族的服饰文化后所形成的具有北方民族特色的服饰。



清代宫廷服饰的发展

清代宫廷服饰当中,袍服为主要款式,男装中袍服种类较多,

最为主要的类型为礼服袍、吉服袍、常服袍、行服袍、便服袍。

1.清代宫廷服饰的早期发展

清代时期服饰作为国家政治必要的辅助手段,为防止被汉族文化同化,清政府将服饰制度化、符号化,

注重满族服饰特征的保留、推广与传承。同时,服饰也作为民族的象征,凸显满族统治者的身份地位。

清代服饰在满族服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形制上继承了满族传统元素。满族入关后,随着满汉文化不断交融,服饰款式、色彩、纹样、质地

在融入汉族文化过程中不断繁复,形成了具有时代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清代风貌”。

第一,以满族服饰形制为主体。满族属于北方少数民族,历史悠久,世居于中国的东北地区,主要集中于长白山、黑龙江一带。因地处北方,气候寒冷,生活方式以游牧、狩猎为主,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本民族的特色文化。



满族服饰最初以实用性为主,后来逐渐产生艺术审美的需求,伴随着社会历史进程发展丰富,民族经济文化水平逐渐提高。满族注重祖制,服饰得以传承和发扬,

可见满族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重视,彰显了民族特色。

第二,前朝服饰形制的影响。清代与明代在时间上承前启后,明朝服饰对清代宫廷服饰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服装上自然会产生联系和借鉴。

清代服装箭袖、缺襟、一字襟、开视袍凸显北方游牧民族风貌,注重服饰的修身便利,受生活状态的影响,造成了款式造型的特殊性。清代入关前后对服装的追求发生改变,

一是入关之前,满族服饰尤其注重实用功能,这也是后来满族服饰特有款式造型形成的原因之一。

二是随着历史发展和经济文化的进步,生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满族服饰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注重服饰的面料华丽、纹样繁复,从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到美好寓意表达的过程,

是对服饰需求从实用功能性向艺术审美性转化的过程。



2.

清代宫廷服饰的发展

第一,民族融合下的满族服饰发展。满蒙长期建立交流体现在服饰方面,蒙古服饰对满族服饰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两民族服饰非常相似。

第二,封建冠服制度下的清代服饰。冠服制度随着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产生而出现,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人文关系的产物。

中华民族的着装受封建社会思想支配,存在于礼教和国家制度之间。

清代时期的冠服制度在满族入关之前开始建立,入关以后,经过顺治、康熙、雍正时期不断丰富补充,在乾隆时期完成,标志着清代服饰风格特征的确立,

即在满族服饰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前朝服饰制度内容并加以修订而形成的。

服饰制度的完善促进了清代宫廷服饰的发展,直至清末几乎未有大变动。清

代规章有序的服饰制度化、政治化,形成了这一历史时期特色的款式造型。



第三,清代特色服饰的逐步形成。袍服自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多作为内衣穿用。汉唐以后袍服逐渐外衣化,作为常服和朝服穿着。袍服的穿着功能不断演变,

规格不断提高,穿着范围日益扩大,体现了袍服的地位和穿着频率。

清代袍服属于北方游牧民族袍服款式,满族入关后受汉族文化思想与服饰审美的影响,圆领、右衽、系扣、窄袖、上下分裁和通裁等款式特点展现了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汉族文化的融合

,形成了清代这一时期特色的袍服款式。

清代宫廷男子服饰中,袍服的种类较多,有上衣下裳连属袍和直身式袍两种形制,

其中上衣下裳连属形制袍为皇帝的礼服袍,即朝袍。

直身式形制袍主要包括吉服袍、行服袍、便服袍、常服袍四大类,腰间无衣裳接缝,称之为“直身式袍”。其中朝服袍和吉服袍的规格最高。



清代宫廷男袍的类别

清朝服饰制度在清朝服饰文化的变迁过程中孕育而生。

清代宗室及文武百官根据穿着场合、节庆时日、象征功能的不同,

服饰类别众多,分为礼服、吉服、常服、行服、便服等种类。

1.礼服袍

礼服袍即朝服袍,是清代服装中规格最高、最为正式的服装,帝王及百官参加朝会、重大典礼及祭祀活动时所穿,

制作工艺最为繁复,是最精致的礼仪服饰。

朝服袍在形制、颜色、纹样以及材料质地上需要遵循严格的服饰等级制度,无论是在形制结构还是在纹样图章方面都最为繁复。

根据个人的身份高低,服饰纹样、色彩由繁至简。

朝袍分冬朝袍和夏朝袍,由朝冠、朝珠、披领、朝靴、朝带、朝褂等组成。冬夏朝服袍的规格,主要在纹样数量、位置以及质地的不同,为上衣下裳分裁连属形制,

另加披领、圆领大襟右衽;下裳有腰帷,加祍,襞积均匀分布,衣袖为马蹄袖头、接袖、袖端三部分组成。



纹样为柿蒂形,前后左右对称。清代的朝服袍到乾隆年间基本定型,之后未曾有变。

朝服袍保留“上衣下裳”的制衣习惯,同时发扬了满族民族文化的精髓。

皇帝的朝袍在颜色上分为蓝、明黄、红、月白四种,根据袍服接袖的颜色分辨朝服袍和祭服袍。

朝服的接袖为石青色,祭祀袍服的接袖和袍身的颜色一致。

纹样主要有行龙纹、正龙纹、团龙纹、云纹、海水江崖纹、十二章纹。

文武官员的朝服,除颜色和绣文与皇帝不同外,其款式和穿法基本和皇帝一致。皇子的朝服分冬、夏两制,冬朝服分为“冬朝服一”和“冬朝服二”。

皇子朝服为金黄色,无十二章纹

,冬朝服二的腰帷处行龙四,襞积处无团龙装饰,下裳的行龙八。

皇子的夏朝服披领和袍袖为石青色,缘边为片金,除了颜色和材质有不同外,其他的形制与冬朝服二一致。

皇室亲王、郡王的朝服袍用石青色和蓝色。



贝勒的朝服分为冬、夏朝服,禁止用金黄色,用四爪蟒纹。贝

子、固伦额附、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附的冬、夏朝服袍与贝勒朝服袍的形制一致。

2.吉服袍

吉服是帝后臣僚筵宴迎奎等吉庆场合穿着的服饰,通常由吉服冠、吉服袍、吉服褂和吉服带等共同组成。

吉服袍为直身式,没有披领,规格上略低于礼服袍。

皇帝吉服袍被称之为“龙袍”,清代龙袍虽然具有一些满族独特的结构特征,

但是在裁剪方式上还是延续了中国几千年平面裁剪的传统,

而且较明代更为简单。

皇帝的吉服袍才称之为龙袍,色用明黄,绣有十二章纹,

是权利地位与个性化审美的体现。

皇子以下的吉服袍称之为蟒袍,皇太子吉服袍服色用杏黄色,金龙纹九,八宝立水纹,无十二章纹;下摆开据四,与皇帝吉服袍同。



普通皇子服用金黄色吉服袍,不设龙纹,蟒纹九,无十二章纹、八宝立水纹;下摆同皇帝、皇太子开前后左右四裾。亲王、世子、郡王同为皇室,纹样与皇子同,

同为九蟒、下摆为前后左右四开裾

袍的颜色为蓝色和石青色为多。

贝勒、辅国公、和硕额附等以下至文武九品官员和未入流人员的吉服袍的服色、纹样、下摆开据等局部有所不同,其款式造型与皇帝龙袍基本一致。

清代的吉服,庄重活泼并存,在服饰规定中塑造华丽精美,独具民族特色,异彩纷呈。

3.常服袍

常服是清代服饰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从皇帝到平民百姓,在符合自己身份、地位的情况下,皆服用常服,纹样多以素色暗花为主。帝后常服的属性显得与众不同,

它们既蕴含礼服的性质,又具有吉服的作用,且多用于严肃、庄重的场合。

在皇帝举行的经筵大典、丧期内的吉庆节日、节日期间先皇帝后的忌辰,帝后们都要穿着常服,以示肃穆而虔诚。

皇帝常服包括常服冠、常服袍、常服褂、常服带、常服珠,佩戴朝珠,是除礼服和吉服外相对正式的服饰。

常服袍的基本款式为圆领、大襟、右祍、马蹄袖,造型结构上与吉服袍相似。

清代服饰制度严格规定了只有皇帝及宗室贵族的常服袍为前后左右四开裾袍,其他人等一律不得僭越。



4.行服袍

行服,是君臣在巡幸、大狞、出征及亲话岳神庙、镇海读、元圣周公庙、孟庙拈香和亲诣前代帝玉陵寝莫洒等活动时所穿的冠服。

君臣的行服包括行服冠、行服袍、行服褂、行服带放行服裳。

行服袍的形制造型与常服袍类似,同为圆领、右祍、大襟、马蹄袖的直身式袍衣。

与常服袍相比,行服袍作为外出服饰,为了方便行动,行服袍下摆略短十分之一左右。

为了方便乘马骑行,行服袍的右据部位被截掉一尺左右。在闲暇之余,

袍的右据片与袍的里襟用纽扣相连,加以固定,作为一种民族标识。

行服袍更重视的实用性,可以说是一种特定男装。

5.

便服袍

便服是清代宫廷服饰中最常见的日常服饰,清宫便服,是清代宫廷服饰中形式变化最大、

花色最为多样、款式最为丰富、工艺较为繁复、穿用场合最多的服饰系列。



包括便服袍、擎衣、衬衣、马褂、坎肩等。便袍是便服的主要形制,与常袍形制虽同,但便袍没有马蹄袖说明他非礼服所用,在清官服中,马蹄袖是礼制的象征,凡有马蹄袖的品类等级自然高于平袖服装。

便袍为圆领大襟、据四开、素色暗花直身袍。

综上所述,清代宫廷男装中袍服种类较多,主

要体现了民族文化的融合和发展,也体现出了古代人们的智慧以及审美特征,

了解清朝的袍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清朝的历史和发展特点。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ftx100.com/news/show-12051.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