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一个星期,这片再生稻就要收割了。”8月5日,在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荆头山农场,48岁的陈平指着前方的一片稻田说。成片的稻田在阳光下泛着金黄,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摆动,哗哗作响,如同掀起层层金浪,广阔的田野上飘散着一阵阵稻香。
从事农业11年来,皮肤被晒得黝黑的陈平将阳新湖园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打造成种植、养殖和农机服务、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农头”企业。
从逃出农门到返乡创业
“高中毕业后回农场做了4年的农机队操作员,对机械有了很深的感情。”提起自己多次转行的经历,陈平打开了话匣子。
1999年,陈平高中毕业后回到了父母所在的阳新县荆头山农场。由于其父母都是农场的工人,场里便安排陈平到了农机队,学习各种农机的操作,整天跟各种农机打交道。时间长了,头脑灵活的陈平不仅会操作各种农机,还能处理一些农机的小故障。那个时候,陈平虽然对农机有了很深的感情,但仍不甘心和父辈一样整天在田间地头忙碌。
2003年,荆头山农场农机队解散了。这个消息对其他队员来说可能是个噩耗,但陈平却很开心,终于能不像父母那样整天在地里刨食了。这一年11月,陈平背着行囊和同乡一起来到了浙江,在一家家具厂找到了一份工作,从学徒开始,仅用一年多时间升到了管理员。
微信图片_20240805174024.jpg
陈平和他的稻田
虽然在家具厂做到了管理层,拿着比别人要高得多的工资,但不甘寂寞的陈平感觉在这里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
正当他在苦恼时,因其妻子袁新琼在广东省广州市一家服装厂打工,于是他便果断辞去了家具厂的工作,跟着袁新琼来到广州。在跟着妻子在服装厂打工期间,陈平发现服装批发更赚钱,便在广州白马服装市场租了一间门面,将几年打工攒下的积蓄全部投了进去,开始从事服装批发。
“那个时候全国各地很多商贩都在白马市场进货,一年下来能挣八十多万元。”陈平告诉极目新闻记者,虽然很辛苦,但每天回家数着包里的钱,十分开心。刚开始的时间,一天能挣千余元,随着时间的推移,陈平攒下了数百万元的积蓄。
微信图片_20240805173953.jpg